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术名家 > 艺术名人

小视野中的“大世界”:由刘习宁的《世界系列》说开去(作者:魏华)

概:首先恭喜你能够入选第三届中德艺术交流展,那这次展览将会有多少作品过去,它们都是新作吗?

刘:这次展览我主要有四幅作品展出,尺幅都是50×50cm的。因为考虑到整体的展示效果,所以我选择了自己作品中的四幅来参加这次的第三届中德艺术交流展。这些作品全都是近作,今年的新作品。

概:为什么会想到以《世界系列》来命名?

刘:开始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完成一个系列的新作品,就是不停地构思、揣摩,反复地画,反复试验各种可能达到我预设效果的材料,经过了一段时间,当然这之间经历了很多的失败,经过实验也否定了很多的材料,不过最终还是达到了我心中最满意的效果,也就是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作品。当我完成了几张的时候,我认为需要初步构思一下名字,于是我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将它们暂定为“无题”,继而又将注意力都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上来。至此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漫长绘画以后,在这期间我发现光凭“无题”这两个字不足以表达这些作品。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观众,看到“无题”两个字会如何去理解,他们一定会各有所思。可是让观者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并不难,因为人人都有不一样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他们无论看什么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我觉得不能用“无题”来作为这一系列的题目。于是我从画面中的元素出发寻找命题的源泉。在近期的作品中人们看到的灰色背景是经过了多次试验才最终描绘出的样貌,它是一种仿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习以为常的、大家平常都不太会注意的、再普通不过了的水泥效果,包括它的裂纹、小起伏、肌理效果等等。水泥,众所周知,它是世界上应用于人类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小到几平米的住宅,甚至是住宅的窗台,大到国家级别的体育中心、国家的标志性建筑都离不开它。广泛的使用率和应用范围致使它平常得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而正是这种普通才要引起我的注意与反思。它已经深深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与水泥的关系已经陷到一个对它既依赖,可是又想把它打破、替代的矛盾境地。说对它的依赖是因为人们需要有牢固的可以遮风避雨的憩息之所,说想打破它是因为它阻断人与人的联系,而且冰冷,灰暗,使人们趋于冷漠、无情…在这高度城市化进程的时代,每个国家的人民都面临着这些问题,现在的世界已经大同了,地球都被命名为地球村了,所以我把这个系列作品起名为“世界”。希望它能更好的表达出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警告他们不要被欲望所驱使进行过度的扩张。

概:这一系列算是你的代表作,那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刘: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唤起与观者的共鸣。用这种仿水泥的绘画手法就是想让观者一看就明白这些画的是什么,画中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想让观者联想起我画中有他或她曾经拥有的一段经历或事物,我的作品只是起一个桥梁作用。

概:城市化的社会进程是你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现内容,可能这与你的生活经历也有关吧?

刘:是的,我认为一个人的作品正是他的生活经历、日常阅历的一个体现和思索过程。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它们使一些有着某些特色的比较农业的村镇,变成与城市相同的模式。没有了鸟语花香,田间地头,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房的高价买卖,开发商的投机利用…在乡村多少年的老邻居,原来笑语欢声、经常来往,甚是亲密;住进了楼房整天跟锁在盒子里一样,变的少言寡语、打不起精神来,这是一种精神的折磨。我的工作室在2005-2007年上半年在北京海淀区西北旺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当时那个村子依山傍水,南靠西山,北有京密饮水渠,整体环境别有洞天。当时,我就在村子半山腰的地方租了几间民房住下进行创作。到了2007年上半年那里开始大兴土木,工地开始侵蚀农田,把好好的农田上盖起了别墅,现在那里叫“西山林语”,成了别墅区,也就成了富人区。恰在那时,刚好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环铁那边的将府艺术区新盖了工作室,问我要不要一起去那里。于是我马上就决定搬离西山,搬进将府文化艺术区的这个工作室。可是搬到这里刚刚两年就又面临拆迁,真是太无奈了。

概:作品中,你的视野都是居高临下的,离事件本体的发生很远很远,似乎是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但这些事件又确确实实在你的眼下,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很明显,为什么会这样?

刘:其实我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它们的,让观者看完作品后出现一种对自己身处何处的反思或让他们感到一种危机感,发现原来自己其实就是身在其中,画中的主体其实就是观者本人。好像看恐怖片一样,哈哈。说到底就是对人们无限扩张的讽刺,最后还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

概:在画面布局上,你总是把一些具体的物象描绘的尽量小,但这些物象给人的感觉确是很强烈和明显的,对比效果很强烈。

刘:对,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我不想在画面上藏一些小的东西,我想藏大的东西,所有背景就是我要藏的东西。在我的这些新作品中你会发现,人们第一眼会看到的是画面中央的主体,而后才会发现或者说去看背景的肌理效果。其实这种灰色的仿水泥肌理才是我要表达的主体,只不过我把它藏在了貌似“显眼的”但却会被人们忽略的背景中。要藏东西不一定不把它画出来,或藏在很不起眼的地方,也可以藏在很显眼的地方。
概:看得出来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很注重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造成的剧烈伤害。

刘:是的,它是一种吞嗤、掩埋、无限制的吞并……它使得人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使交游、踏青、日光浴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它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气氛中;人与人之间自然的联系与接触被钢筋水泥所割裂;出现了很多关于精神上的莫名疾病,它让人们感觉很压抑等等…这些天长日久势必造就了现代都市中隐藏的症结。

概:你在自己的创作手记中曾经说到,“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每天奔波于钢筋混凝土所铸就森林中。我的作品主要想体现一种压抑的与时间的磨砺的气氛,然而这种气氛不仅吞食人而且在吞食人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向外无限的扩大开去……”。是否可以就这种思想再详细的说明下。

刘: 这里所说的“这种气氛不仅吞食人而且在吞食人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向外无限的扩大开去……”是另外一种对人的讽刺。是人建造了城市,是人在不断的发展中摒弃和保留了一些先人留下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也是屈指可数的。可就是这些少之又少的祖辈们的东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是人们不再需要它了?人们又可以找到更好的代替它的东西了?不是,是人们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达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把它们在不知不觉间遗忘了。先人留下的传统,如:礼、乐、书等都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国人并没有好好的把它继承,反而学会了不少新鲜的洋礼仪,这是世界的大同,是兼收并蓄,是好事,但是你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本国的精髓吧,不要摒弃它,遗忘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作品中大面积的灰色带有裂纹的仿水泥肌理背景在暗示着,终有一天这些用钢筋水泥建起的欲望都市会毁在人们自己手中……

概:对于其他系列,如《无人的意外》、《关于记忆2》以及《都市症结》系列等,是否也暗含了同样的艺术诉求,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件,甚至思考的主体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刘:是的,这几个系列可以说是“世界系列”的铺垫,特别是《都市症结》系列,它可以说就是“世界系列”的前身。主要表现的也是人的恐慌与压抑,只是形式上没有“世界”这么纯粹。

概:就关于这些作品来说,“汽车”是你表现的重要道具,是有所指吗?

刘:“汽车”只是其中的比较重要的主体,其实生活中任何东西不管是事物还是人都可以是我绘画的主体,主体无处不在。在这些作品中,用“汽车”做主体其实也是一种对人类的讽刺,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中,汽车作为代步与运输工具被人类制造出来,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更好,可是现在每年由于人的不规范驾驶或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不计其数,悲剧一直在继续着。人在给自己带来方便和满足欲望的同时,其实他们也是在慢慢的消耗自己,甚至是毁灭自己。这是对“科技是帮助了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毁灭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话题的一个延伸探讨。

概: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能成功的运用更夺目的视觉印象来进行讽刺固然重要,但若这个讽刺不能让人有共通的精神共鸣,那么作品就很容易像它们所讽刺的东西一样,空洞而流于轻薄。所幸的是,表现在你作品中的思想已经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重量。

刘:你说的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也一直在避免限于空洞的外衣中,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对于目前的作品来说,再我个人看来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了我所期望的效果。

概:对于这些系列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刘:是的,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现在世界愈来愈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咱们国家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些让人们认识到民族本有的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把它继承下来是大家的责任也是大家的义务。

概:回过头来看,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写实功底和造型能力是很强的,我们也知道你受过学院的专业艺术训练,这些经历给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刘:你太过奖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我所接受的这些教育,我个人觉得只是为了将来能画出更好的作品打基础。写实能力在我的作品中只是绿叶,它是为了渲染气氛,表达主题而必须的一个步骤和方法。它的出现是作品气场的营造核心点,气场是作品的灵魂,它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精神感受。绘画作品是可以打动人,可以感染人,同时也可以使人感到震撼…

概:接下来的艺术计划有哪些?

刘:继续把“世界”系列丰富起来,尽量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作品还需要多元化,包括主体的更换,形式的丰富还有就是如果有可能的话把二维作品转换成三维作品等等。主要是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进一步深层探索、挖掘它的内涵,让观者体验到一种更直接、更清晰的视觉感受,从而与观者有更进一步的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meishujia/qianlifaxian/2019-09-16/31708.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名人最新 艺术名家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