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三星堆、金沙文化的遗留之地,是蜀汉文明的延续,它崇尚文化,尊重、善待知识分子,包容性强。成都浓厚的人文历史、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及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等,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的进驻,迅速成为多门类艺术的聚居地,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都极为活跃,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汇聚一堂,各领风骚。成都的艺术生态发展势头良好,艺术区、美术馆、画廊林立且已初具规模,有相对成熟的运营机制,并不定期地举办艺术活动,以活跃艺术氛围。也正因为如此,成都艺术区、机构之间虽然距离分散,但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形成以点带面的艺术格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相对成熟的艺术生态。成都被认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艺术第三城,也被认为是艺术品收藏第三城,无论是艺术氛围的营造还是艺术市场的发展方面都可圈可点。
就当代艺术的活跃程度而言,成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展览中心,各类艺术机构、艺术区的落成,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的举办,圈内人像赶场一样辗转于不同的展览活动中,加之持续10年之久的成都双年展,成都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受到众人的关注。因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成都的传统艺术在市场上似乎更胜一筹,古玩、艺术衍生品等都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历史传统有关,也与人们的欣赏和收藏习惯有关。
成都虽被认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收藏第三城,拥有大量有实力的藏家。但成都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行业还相对滞后。许多藏家都会到北京、上海甚至远赴国外购买艺术品,藏家资源外流严重。在举办成都艺术品拍卖的拍卖公司中,大多以书画、瓷器为主,当代艺术大多没有专场拍卖。就中国艺术市场大背景而言,书画占据半壁江山,对成都来说书画却是占据九成的市场。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发展不完善,相对来说,大众对书画的接受更容易;二是成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打开;三是与成都的市场因素、收藏传统和受众人群有一定的关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成都的部分艺术品拍卖公司负责人进行访谈,大部分的拍卖公司对推出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表示暂无计划,只有少数的拍卖公司愿意向油画伸出橄榄枝,做些新的尝试。由此,书画在成都艺术品市场上的地位难以撼动。
就收藏传统来说,成都的字画、古董等传统艺术受关注程度较高,但是除此之外,成都有大量的精品资源、藏家资源及当代艺术资源,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空间、收藏潜力巨大。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成熟稳定的市场,再加上成都温婉闲适、兼容并蓄的个性等,都促成了成都艺术的良性发展。2003年由周春芽、赵能智、杨冕(微博)等艺术家发起的老蓝顶艺术区建立,众所周知“蓝顶”的名称源于库房的蓝色铁皮屋顶,这一年中国当代艺术也迎来了繁荣期,蓝顶的艺术家们的力量也逐渐凸现出来,在艺术圈内声名鹊起。位于成都簇桥的老蓝顶艺术区可谓见证了成都当代艺术的发展,但因周围环境等原因,周春芽、杨冕等最先入驻的艺术家也成为第一批搬离老蓝顶的艺术家,由此位于成都三圣乡的新蓝顶艺术区建立,入驻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艺术家。而曾经作为见证的老蓝顶艺术区也在今年上半年随着最后一位艺术家的搬离而成为人们的记忆。新蓝顶艺术区仍在不断建设中,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机构的入驻。还有洛带艺术区与古镇文化相呼应,形成互动;西村则是综合发展,包括民间工艺、创意产品等;千高原艺术空间、re-C廊桥艺术空间、A4当代艺术空间等则致力于一些具有实验和探索性的学术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艺术活动的探索。机构、艺术家、民众与传媒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同的艺术区、艺术种类之间相互影响,多样性并存,以保持艺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成都艺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西南地区的艺术力量不容小觑,川、渝、贵、滇四地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艺术群体,既有引领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潮流的老艺术家,也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而其中成都浓厚的人文历史、自由的艺术氛围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有着一般城市无法相比的艺术资源。其次,各类艺术区、机构已经初具规模,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公众参与的自觉性相对要高得多,政府、企业、机构、民众等积极关注、参与艺术活动,为成都的艺术氛围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再者,成都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有强大的经济、文化作后盾,也不像重庆那样有专业的艺术院校作依托,它更多的是靠艺术家、艺术机构以及艺术从业者们自发形成。艺术家之间、机构之间的包容性更强,对成都而言,艺术的布局面很广,以点带面形成发散型的艺术格局,这也是促使它能与北京、上海相媲美的原因之一。成都的艺术生态是多样性的,也是复合型的,不同的艺术生态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艺术图景,更夯实了成都的艺术根基。艺术的发展与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呼应,也让这个城市的文化绵延不息,不断地为城市注入新的创意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