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上的鉴宝类节目越来越多,央视的《鉴宝》(已停播)《寻宝》《一锤定音》,北京卫视(微博)的《收藏秀》,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据不完全统计,各频道的鉴宝类栏目现有20档。其中个别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宣传导向上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针对鉴宝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近日同时下达多个文件,就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乱象一:虚假鉴定频出
事件回放:去年有一则新闻令文物界蒙羞5位国内顶级文物专家隔着玻璃将一件“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玉衣”主人以此骗取银行贷款6亿元,东窗事发才被踢爆这一“天价宝物”竟是其自制,而专家们集体“走眼”则是因为收了几十万元鉴定费……其实,类似放卫星般的估价数字游戏,经常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元,嘉宾乙估值200万元,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元……
出台新规: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恪尽职业操守。不收藏文物,不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文物、博物馆职业身份牟取私利。”
业界声音:很多电视鉴宝节目中存在“文物鉴定程序不够严谨,鉴定专家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节目制作方遴选鉴定专家时缺乏标准,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少数甚至是混迹于文物市场中的古玩商,因此节目中经常出现文物真假不分、价格大起大落等情况。国家早就该出台这些整顿措施了,对于文物的鉴定结果,应该由一个鉴定团队给出意见供收藏者参考,而不能仅仅是某位专家的个人行为。
乱象二:鉴宝节目过度娱乐化
事件回放: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恐怕是前段时间某卫视鉴宝节目中的“女嘉宾干爹赠送翡翠”事件。在节目中“女嘉宾”还与该节目一个鼻孔出气,做完节目随即“反目成仇”,揭发该栏目将其设为“嘉宾托”。
出台新规:为确保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真实,国家广电总局的《通知》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同时,严格要求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包括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
业界声音:鉴宝节目本身会蕴含一些历史文化典籍在其中,因此可能会比单纯的娱乐节目吸引人。真正想要收藏的毕竟是小众群体,他们可能会比较在意专家给出的收藏意见。但由于各类鉴宝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会对收藏者起到一些误导,因此,还是像大多数观众一样,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学到点知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