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当代艺术市场快速发展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旺盛的艺术生产力;二是强劲的艺术品消费需求;三是社会公众对当代本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由文化部主办的“亚洲画廊艺术博览会中日韩画廊精品展”日前在上海举行,引来海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之下,尤其是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二次衰退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文化传统等背景之中,这一展会既被视为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也提供了丰富的解读样本。
此消彼长,重心“位移”
首先,这一大规模的画廊展是一座风向标,反映了中日韩三国画廊业面对共同开拓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战略构想,同时透露出亚洲艺术品市场重心在此消彼长的经济循环中由日本主导的局面逐步向中国“位移”的现象。
据悉,本次展会汇集了中日韩三国的一线画廊53家之多。其中不乏在国际画廊业享有盛名的精英画廊,如日本的今九古窑、丝路画廊,韩国的Row画廊、Tablo画廊,以及中国的香格纳画廊、艺凯旋艺术空间等。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我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加之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画廊业作为艺术品市场主体获得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亚各类当代艺术展事也行之有年诸如始于1995年的由激浪派大师白南准策划的韩国光州双年展、始于2005年的东京艺博会、已举办9届的A-one中日韩东亚三国当代艺术展等等。
在往届的光州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张晓刚、岳敏君、刘小东、王庆松、谷文达等多有参展。同样,草间弥生、奈良美智、荒木经惟、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在中国享有盛名。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白南准、李禹焕等韩国当代艺术家也并不陌生。从众多展览和艺术家的亮相中可见,我们切实分享了东亚当代艺术交流的成果。
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国际艺术市场建立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的亚洲艺术整体形象十分必要。东京艺博会总监金岛隆弘表示,要开展为亚洲区域服务的艺博会,由中日韩等国和地区的专家组成专门委员会,围绕东亚当代艺术展开项目交流。
本届展会的举办,不仅整体展示了亚洲当代艺术风貌,也折射出亚洲当代艺术市场重心由日本向中国“位移”的现象,更显现了由政府主导的本届展会促进与开拓市场的前瞻性,不啻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明智之举。
东亚艺术的整体形象
其二,本届盛会也是一座文化地标。东亚当代艺术整体形象的塑建不单是基于相近的地缘之利,而是伴生于相似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创作主体艺术家的相类文化背景,更凸显了多元文化架构之下艺术家创作的文化本位的自我坚持与重构。
在这里,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相互作用之自觉与需要。中日韩互为友邦近邻,历史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区之一的东亚文化圈以佛教和儒家文化的传播而相互影响,在艺术表现形态上由于文化辐射与播迁而彼此亲缘相近,互有借鉴。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对于西画的“样式移植”、洋画运动乃至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影响甚巨,成为重要一脉。
今天,亚洲艺术家承载传统文脉所阐发的“东方气质”举世瞩目,尽管他们同样必须直面“现代性”的相同课题。如在国际艺术品市场行情颇高的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村上隆、草间弥生、杨福东、叶永青等艺术家,在历年的中日韩当代艺术展事中多有参与。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艺术品市场热度飙升的背景下,中日韩一线艺术家集群亮相,无疑是三地民间文化交流、高朋满座的风云际会。
投资收藏,炙手可热
再者,本次中日韩画廊博览会中,一度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标签的“光头”和“傻笑”却不见踪影,可见东亚当代艺术领域内符号化倾向受到冷遇,表明审美渐趋理智与成熟。她奉献给观者俨然是一个审美和收藏的平台不仅可以领略东亚当代艺术发展风貌,更可“定位”投资、“高阶”收藏。
艺术品交易,是艺术市场的手段,也是目的。好的艺术品展会可以发现、推介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及其优秀作品。在当代艺术家中,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的作品已为大家喜闻乐见。村上隆更是炙手可热,是继葛饰北斋之后在西方最富盛名的日本艺术家,其审美观已是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作品价格也高居亚洲艺术家之榜首。
这批作品充分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社会的独特观察,反映了创作者的智慧、功力和美学追求,从中也可以看到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