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引起业界瞩目,该调查对国内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分析,甚至还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堪称一份详尽的文物造假地图,令人触目惊心。
从不久前轰动一时的“天价玉凳”拍卖事件到“文物造假地图”的出炉,反映国内文物造假可谓泛滥成灾。文物“赝品”何以在上拍前能够“一路绿灯”并最终直达藏者手中?针对文物艺术品鉴定,究竟有没有机构可以一锤定音?
造假者和专家谁更可信?
今年2月,江苏省邳州当地的“拉呱论坛”上一则帖子爆料,称此前一直被怀疑为赝品的“天价玉凳”是在邳州生产制作的,“一个叫赵某某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3个月在李口古玩玉器城加工而成,当时成本为50多万元。”
而后新华社驻当地记者亲自走访了玉器城,在记者得到的一段电话录音里,赵某某对买玉人说“汉代玉凳”是“我做的,用了1年多时间”,“故宫(微博)博物院的专家周南泉说是老货,它就是老货,他是权威啊,”赵某某所说的周南泉,正是为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汉代玉凳”的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
消息一出,76岁的周南泉立即被卷入舆论漩涡,批评声浪席卷而来。为回应质疑,周南泉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并坚称自己“没走眼”。周南泉还表示,自己作为中嘉国际拍卖的顾问,只享受每月600元的顾问费。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邳州造假人自揭黑幕时,他回应说“造假的人往往会吹牛”。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也称周南泉“没走眼”,并称“汉代玉凳是国宝,2.2亿还算便宜了”。
一边是造假者“自揭老底”,一边是鉴定专家坚称“没走眼”,公众究竟该信谁?目前,玉凳真假尚无定论,但在赝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公众舆论已将矛头直指艺术品拍卖市场黑幕。《北京晨报(微博)》发表评论认为,“天价玉凳”背后体现出的“知识腐败”值得警惕,“学者为企业站台、涂脂抹粉,‘金缕玉衣’刚过,又出‘天价玉凳’,斯文扫地,至此何及”。
记者了解到,针对“天价玉凳”事件,不久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进行了首次回应。中拍协副秘书长赵勇表示,中嘉拍卖有一、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属老牌拍卖公司,但该公司既不是中拍协成员,也不是中拍协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签约单位,今后中拍协将加强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双非”企业的监管。
拍品从征集到上拍都经过哪些程序?
面对“天价玉凳”的真假疑云,公众不免要问:类似“玉凳”这样的拍品从征集到上拍一般都经过哪些程序?如果真的是赝品,何以能够在上拍前“一路绿灯”并最终直达藏者手中?
记者了解到,依照国家《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拍卖公司在拍卖文物前,必须经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方能上拍。其中,出土(水)文物、以出土(水)文物名义宣传的复仿制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附属构件等9类对象,被明确规定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或应严格审核。
针对“天价玉凳”,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因拍品不属于上述9类对象,所以文物局最终给出的答复是“准予上拍”。
于平说,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拍卖“玉凳”前的确向北京市文物局报送过备案材料,当时文物局委托专家进行审核时发现,即使专家也不能对“玉凳”的真伪和年代做出明确判定,事实上还有不少专家对此表示了质疑,但由于拍品并未在上述9类“禁拍”物品当中,再加上文物局本身对拍品的真伪也无需承担鉴定责任,所以最终开了“绿灯”。
至于拍卖公司,则有“免责条款”护身。依据拍卖法第61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也就是说,拍卖公司可以对赝品“免责”。
采访中于平也表示,文物局通常只负责拍品上拍前的审核工作,对审核后拍卖的相关情况,文物局没有被要求进行监管。通常如果有案件发生或其他需要,可由文物局联合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一起监管。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曾明确表示,目前个别拍卖企业滥用《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知假卖假,对这样的行为,必须经司法途径或行业自律加以有效约束;而文物局“管真不管假”的做法也值得反思,不应该让售假企业打着“已经文物部门审核”的幌子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
探索建立第三方鉴定评估体系
北京荣宝斋(微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微博)告诉记者,目前文物局、法院、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均可进行文物鉴定,但这些权力是分散的,没有统一起来。而且艺术的真实往往不等同于原创的真实。比如,目前王羲之流传于世的作品都是大师临摹的,但这些作品仍然具有艺术价值。
面对这些,需要鉴定文物的个人或机构难免感到茫然——该信谁的?
据记者了解,2006年文化部曾发起成立“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开展现当代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咨询服务,后来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整体改制为“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原评估委员会也更名为“北京皇城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不再隶属于事业单位,而是国有企业。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认为评估委员会专家资源不足,缺乏独立的评估体系,而转企之后这些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仍有待观察。
除此之外,学术界、私人也可鉴定文物,但各有弊端: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鉴而不定”,让人无所适从;私人鉴定由来已久,比如画家亲属可以鉴定画家的某件作品,但个人的信誉、能力却无法得到保证。
知名文化学者吴树认为,近30年的全民收藏运动导致我国文物市场上的赝品逐步实现了高科技制假、高手段营销、高利润回报,反观鉴定环节却没有完整的鉴定体系、没有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更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文物鉴定业已陷入万劫难复的困境。
今年两会上,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理事、艺术品委员会副主任刘幼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鉴定评估的运作规则是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混乱现象的“死穴”,该类规则的运作,直接与卖方、买方、中介方、质押、信贷、相关金融产品等市场要素相关联,是上述环节中问题的交叉点,也是当下产生社会影响最大最直接的。
刘幼铮认为,针对这个问题,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不作为论”和“政府干预论”都不可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拆分对象和任务,采取类似佳士得拍卖行的做法,细分拍品的叙述层级,使用不同精确度的词句,区别对待,对没把握的送拍古董,采取婉拒做法等。
此外就是探索建立权威、中立的鉴定评估体系。据记者了解,日前,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立项的课题“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质押合作试点”已正式启动,这是国家针对艺术品评估融资的首个试点,目的是创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据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介绍,国家希望通过这一试点,给艺术品评估体系制定一套相对科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