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书画价格的不断暴涨,买卖书画中的经济利益影响越来越大,书画文物的纠纷接踵而来,而纠纷的焦点不在价格,也不在艺术水平,而在于真假问题,即“书画鉴定”。通过以上对书画鉴定典型纷争事例的分析,直接折射出中国当代书画鉴定的几个问题。
第一,文物鉴定体制极不规范,跟不上书画市场成熟的脚步。
艺术品市场的开放导致赝品充斥、价值虚高、恶性竞争等情况,直接影响了艺术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有关书画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体制是中国书画文物艺术品市场良性、有序发展的技术保障。然而,目前中国的书画文物鉴定体制极不规范,跟不上高速的市场发展和成熟的进程。
第二,对于鉴定家没有法律的约束,容易造成难以定论的鉴定纠纷。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济利益所造成的利益之争往往超越了道德底线,经济利益驱动对鉴定家的左右,使鉴定的可信度遭受质疑。可以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了对书画鉴定家前所未有的严重的信任危机。
首先是鉴定行为进入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审批程序,无论是有职称或无职称的鉴定人员、文博系统或拍卖行业的鉴定人员、高水平和低水平的鉴定人员都可以进,导致鉴定家行列中鱼目混珠者甚多。当人们认定书画鉴定是一个热门的朝阳行业,许多人便会投身其中,有的只上了几天培训班,虽混得一张鉴定证书,却对专业知识略懂皮毛,便开始以鉴定家自称,四处招摇撞骗。然而因为鉴定师上岗无须任何凭证,所以对此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专业的鉴定家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有的鉴定家虽然有专业知识,但缺少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有些鉴定家为了得到某些经济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在鉴定过程中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不仅毁坏了鉴定家自身的名誉,连整个鉴定单位和鉴定行业都遭了鱼池之殃。
然而,直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可以有能力来“鉴定”鉴定家的鉴定资格和水平,也没有相关部门来监管鉴定家的道德行为,鉴定错误也无须负法律的责任。没有法律的约束,唯一靠的就是鉴定家的人格和道德,到底有多少可信度难以定论。在这种情况下,因鉴定结论不定造成的文物纠纷事件也就屡见不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