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艺术享誉世界,而紫砂陶艺又独树一帜,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有人说:只要喝茶,就有茶文化,有茶文化就必有紫砂壶。笔者出身紫砂世家,幼承父母、叔叔薰陶,后成大姑蒋蓉的入室弟子,多年悉心探索紫砂陶艺,日积月累有一些想法,写出一点以抛砖引玉。
紫砂花器,是紫砂壶分类中仿生的一类作品,是田园派,是江南诗画一类的作品。可以说是紫砂壶中"出道"较早的类型。据史料记载,供春是目前所知有名有姓的最早的紫砂壶作者,其代表作"供春壶"就是仿自然界银杏树瘿的紫砂花器。自明代以来,岁月悠悠,几乎各大名家均仿制过"供春壶",其中有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供春的"供春壶"达到了艺术与功用性的完美结合,"供春壶"是后人学习紫砂花器的一个典范,已成为一个难于逾越的紫砂艺术高峰。紫砂花器的设计制作中把握艺术性与功用性的度相当难,太过仿真,一味强调艺术性就会成了紫砂雕塑作品,而不是紫砂壶了。要成为茶文化中的重要因素--紫砂壶,就必须艺术性和功用性完美结合。
紫砂壶的扬名,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其精髓就是"中庸",紫砂壶在"形、神、气、态"上和传统文化,特别是文人骨子里的东西产生了共鸣。在陶瓷这个大概念中,瓷壶肯定要比紫砂壶出现早,作为实用功能来说,瓷壶并不比紫砂壶差多少,况其表面的光泽、滑溜也是很讨人喜欢的。但明朝末年,紫砂壶一出就独领风骚,经久不衰,如今只要讲到茶文化就不能不讲紫砂壶了。
还是说"供春壶",总体是球形,表面拟树皮状,颜色也和树杆略同。笔者认为:不妖不艳,典雅大方,联想美好,这是紫砂花器被追捧的重要条件。"供春壶"仿的是银杏树的局部,银杏树古代称公孙树,属神木,是仅在寺观中栽种的"高雅"之物。紫砂花器从艺术造型来说,肯定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只有"高雅"之物才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联想,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且,古往今来成功的艺术家走的都是这条路子。一件完美的紫砂花器作品,从选料、泥色的搭配,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兼顾,到成型采用的手段,甚至泥料的干湿度、装窑的位置都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当每个环节都符合这个"度"时,才会烧出一把好壶。一把好的紫砂壶历经泡养其光泽可比三代铜器,温润如玉,这正好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紫砂壶"盛久不衰"。
鉴赏把玩一把紫砂花器时,和欣赏其他一件艺术品一样,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中间离不开联想,更重要的是带来的联想是否美好。紫砂花器中成功的典型例子很多,如时大彬的玉兰壶,陈鸣远的莲蓬壶、朱可心的葡萄壶、蒋蓉的荷花壶、西瓜壶、荸荠壶等。用这些壶饮茶,可以使人联想?quot;甘甜、清香、淳厚、爽滑"的滋味,这样的壶是诗情画意的壶。
当然,有些人设计创作的壶感觉就差多了,甚至不好,常见以动物嘴或头当壶嘴的一类壶,如龙、龟、蛇、鱼、凤凰的头和嘴,好象喝的是动物内脏里的东西,还有用枯藤朽木塑成壶体的,联想到的也只能是腐败霉烂的气味。也许艺术上是逼真了,但作为紫砂花器来说是不成功的。
紫砂陶艺的成型工艺是独一无二的,我以紫砂花器创作为主,设计制作作品时喜欢运用多种手法,有的壶采用泥条、泥片打身筒成型,如南瓜壶、荸荠壶;有的壶采用泥片镶身筒结合拿捏成型,如树桩型壶,竹段型壶。有时候两种手法结合运用。一件作品就这样在拿拿捏捏,拍拍摁摁之中显现出了灵性,在这个塑造过程中,更多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素养,我的老师说我是用写诗的心境来做壶的。
紫砂事业的发展,"文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紫砂陶艺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对紫砂从业人员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引入和加强非常必要。缺少文化的东西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艺术性与功用性一致时,就会产生美好的联想,紫砂壶作者和紫砂壶爱好者靠"联想"产生"共鸣",应该说只有有了共鸣才会真正喜欢一把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