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设计”的概念,表明了主办方旨在让双年展能进入公众日常生活的想法。其实,这种双年展的公众日常生活化的愿望,在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中就有体现,比如在美术馆与人民公园之间搞一个“断桥”,因为开幕当天正好是中秋节,然后搞一个“上海正明月”的开幕式。真实情况是,这种玄乎的创意只有艺术家本人陶醉其间,而公众对此依然保有距离。
如何将双年展搞得更加娱乐化,是今年“超设计”双年展的努力方向。尽管2004年的双年展没有请到小野洋子,但今年仍然要请一些大众文化明星来让双年展扩大知名度。然后,双年展还要将一个学术性的展览变成商业趣味的项目,一个实验的展览变为娱乐化的活动。但是我感觉,这样一来表面上有了人气,其实质却与双年展的前卫性宗旨背道而驰了。
其实近年来有不少好的作品在公众领域流传,但这种作品既不是艺术家的创作,也不是在双年展上或者在其他的艺术展览中展出,而都通过网络来传播,这就是我说的艺术正在向艺术家挑战、网络在向艺术展览挑战的问题。比如,正在网络上传播的短片《巴士阿叔》,这是一个在香港巴士上两人的吵架过程,是一个旁观者用手机拍摄下来的,其中出现的“你有压力,我有压力”的对话一下子成为了一句流行语被印在文化衫上。
双年展或者其他的当代艺术展为什么难以打动观众?这是艺术家或展览的问题,而不是观众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中有打动观众的作品,但双年展和其他的当代艺术展不将它们纳入到当代艺术展览之中,而他们自认为在做的当代艺术,很多其实已陈旧得提不起人们的兴趣。
关于“超设计”,我有一个很好的范例供人思考:德国柏林图书中心广场上用防弹玻璃开了一个天窗,天窗下可以看到一个地下藏书馆,但这个藏书馆的四堵墙上只有书架而没有一本书。这个作品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这里的书全部给希特勒烧毁了。这是一个犹太人艺术家创作的永久性的公共艺术,它是设计,同时又是与公众生活有关的艺术作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