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力作品欣赏
我十余年前在拉萨郊区写生,午间敲开老乡家门,掏出自带干粮,乞一杯热茶下肚充饥。食毕,无意中发现黑隆隆的屋顶上吊着一块残破的织锦,做挡雨遮尘之用,甚觉可惜。后经过协商,我去商店买了一块双人床单,换下了这块面目全非的织锦,算是各得其所。至今,我那不足方丈的客厅正壁上还悬挂着那块织锦,后来北京故宫友人来访,趁便请教后,方知那一块是明末的八角国花织锦。这便是粗食布衣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富贵华丽的锦缎间的联系。
平心而论,我受的教育、我的审美观,总是令我对金玉与富丽的东西保持着很大的距离感。尤其是对明清两代那些雍容华贵的绰丝、织锦龙凤朝袍,更是望而生厌,在笔者看来,这些东西几乎就是封建、愚昧与亡国之相的同义词。
然而怎么也想不到,笔者最近的一批创作,竟然与昔日那些冷眼侧目之物搭上了线。话还得从头叙起,今年(1996)夏天,由于事务繁杂,不得完整的时间,只好忙中偷闲地构想绘制些即兴小品,其中有一幅《龙种》,自认为有感有趣。“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歌德诗句中所警策的东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介书生,骨瘦如柴的我,不敢侈担道义,只是有感而发地在斗室中借题发挥而已,此外真是百无一用。后来这幅小画被大洋彼岸的一位女士欣赏拿走了,我连张照片也没能拍,所以总是心怀耿耿,想日后一定再画一幅更好的《龙种》自己留存,但实际上又是放下此事拿起其他,因为我很怕毫无新意地重复自己,哪怕是一次半次。
秋天,我陪法国艺术家到西藏著名寺院参观,可能正是怀着上面那个未了的情结,我竟一反常态地总是盯着殿堂天花板上那整幅整匹的,有亡国之相的龙飞凰舞的各种朝袍料子,渐而又不禁生出若自己拥有一块,一定要在上面画一幅大大的《龙种》,也过过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瘾,也做做白日富贵梦的非分之想。
冬天到了,多种多样的干扰自然也少了,我这才有闲暇去逛八廓街旧货市场。那日,天公作美,大小摊位上居然摆挂出十几件完好的、残破的、浆洗的、油污的明清朝袍,还有两件小型号的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官服,很令我有某种心想事成的满足与激动。斗胆问价(因此类物品价格已被观光客抬得老高了),回答上至12000,下至600元不等。乖乖!脸皮薄而囊中羞涩的书生不得不与之讨四还三,最后以3000元买下了可以画四五幅《龙种》的面值,好在这些绎丝、织锦、刺绣都极其正宗地道,物有所值,又好在中庸之道教我买或不买,都有充分的道理来宽慰自己。
冬季的拉萨,我们所住的地区几乎每晚停电,加之风冷夜寒,所以通常是天一黑我便龟缩进“罗衾不暖五更寒”的被窝,靠听广播、背唐诗宋词与胡思乱想来打发入梦前的时光。而且这种“夜长人奈何”的日子每年竟有四五个月之久,所以我常对熟人戏称自己的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在床上想出来的。
尽管身世、境遇与南唐李后主大异,但我却自认是李煜“高奇无匹”的小知音。究其缘由,可能是被李后主那种复杂的人生落差,其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个性,编织出的文化光环的巨大魁力所感染,“国家不幸诗人幸”,少了一个小王朝,文化史上却多了一个大词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欣赏上的从众心理使然,同样我也十分喜欢吟诵在短暂一生中始终徘徊于佛界与人世,理性与情感剪不断理还乱的西藏顶尖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首情歌。
亡国之相的龙袍,亡国之音那凄婉独特的咏叹词事,与“虽仁爱足感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 的亡国之君,在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若断若连的思绪里,下意识地形成一条线,这条线又渐而延伸与升腾,形成一个时空跨度极大的无形背景,于是,我便在这背景之下,开始了自认为有感有趣的“千金买锦洒墨痕”的系列创作。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