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世界巡展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国美术的传播,还是为了个人品牌的远扬?是为了民族精神的展示,还是为了商业价值的增长?在一些人眼里,许鸿飞是一位善于炒作的人,但果真如此吗?对此类争议,许鸿飞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都一一给予了回应。
总是想市场的人,反而更没市场
收藏周刊:澳洲与意大利两次巡展应该耗资巨大吧?
许鸿飞:“肥女人”难得真正地漂洋过海,人力物力的花费肯定是巨大的。
收藏周刊:有人说,您的国际巡展不过是一个市场策略,最终不过是为了让“肥女人”卖个更好的价钱。您果真这么想吗?这次巡展对您的作品行情有没有直接的拉动?
许鸿飞:要先做事再考虑市场,用“作品”说话。不能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想到市场,这样的创作就太不纯粹了。总是想市场的人,反而更没有市场。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市场的坏话,我认为有没有市场是以后的事情。只要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踏踏实实地创作,就一定会被认可,就一定会有市场。
有些艺术家处于等待施舍的状态
收藏周刊:您会不会担心您的巡展成本收不回来?
许鸿飞:我一向的风格是先做事,不想回报。回报是以后的事情。做艺术,我们不能总是用简单的“1+1=2”来计算,只要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结果就肯定会远远大于“2”。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能总是给自己摆困难,你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把困难和障碍都想好了,这样的“胡思乱想”不仅无济于事,还会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收藏周刊:对于您的国际巡展,国内有一些这样的声音,“许鸿飞有钱才办得起这样的展览”,您怎么回应这些声音呢?
许鸿飞:很多艺术家总是想依赖国家、依赖政府,一直处于等待施舍的状态。我就纳闷了,怎么不自己动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我很想反问说我是炒作的那些人,“你能做些什么?你又做了什么?”再者,商业包装包不起真正的艺术。经常有人说我是炒作的,你自己去试一下啊,炒一次两次还可以,炒三次四次就不行了。如果没有新作品出来,市场一下就把你忘掉了,你还能炒什么呢?所以我要不停地进步,不停地突破,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我已经不需要解释了,你们看了作品就知道了。我一直是按自己的步伐在做事情,不会太在意别人在做什么,又说了什么。
现在正是收藏架上雕塑的好时候
收藏周刊:在欧美市场上,近年拍卖价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架上雕塑作品屡见不鲜,一点不输于绘画作品。但在我国,雕塑这门艺术的大众认可程度却远远不如绘画作品,拍卖会上能够拍出6位数字就已经被人连呼高价,是什么制约了架上雕塑在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行情?
许鸿飞: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架上雕塑原来可以成为一种收藏品,在此之前的雕塑收藏是断层的。很多时候,雕塑都被习惯性地当作纪念碑、教育性的城市建筑,架上雕塑比较少见。但在欧美国家,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受欢迎程度却很高,古代的欧洲贵族很多都喜欢雕塑,像世界雕塑巨匠米开朗琪罗,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为贵族雕塑的。任何市场都需要培养,现在正是收藏架上雕塑最好的时候。
收藏周刊:也有人认为,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东西方差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当代雕塑作品缺乏创新。您对此认同吗?
许鸿飞:我国的现代雕塑源自西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家都在模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典雕塑作品,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体现作者个性的原创作品才是艺术,就是说大家都在比技术而不是比艺术,更不要谈原创和个性了。这一现象至今还非常普遍,一味地模仿和追随必然阻碍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收藏家和艺术家都需要有前瞻性
收藏周刊:从拍卖数据看,您的作品的市场行情一直在稳步前进。犹记得前年,一件多年前以2万元售出的作品《浴》,最终以23万元成交。您如何看这种变化?
许鸿飞:大家口袋里有钱了,收藏雕塑的人自然就多了,这对艺术家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有更多的人认可你的作品,你就可以投入创作更好的东西。而最终的结果是,藏家能够得到更好的作品,艺术家本身在艺术探索上又有所推进。
收藏周刊:收藏架上雕塑,要注意哪些方面?
许鸿飞:首先要看作品是否具备创造性,创造性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其次,就是看艺术家本身是否有发展前景。我刚创作“肥女人”的时候,有很多人说这不是主流,是另类,是边缘,但现在主流明显已经接受了“肥女人”。所以收藏家和艺术家一样,都需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