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当下,英国青年艺术家一词早被达明 赫斯特(Damien Hirst)、马克・奎因(Marc Quinn)、翠西・艾敏(Tracey Emin)、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萨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和查普曼兄弟(Jake & Dinos Chapman)这些个体艺术家显赫的名字所取代。一片星云,最终演化为一个个散发着自身光芒的孤独星球。
那么,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呢?从85新潮风起云涌的青年艺术群体、後八九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艳俗、到国际双年展症候群、卡通世代,中国的艺术家埋头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迷雾中茁壮成长,多见的是一拨拨的艺术运动的冲击波和艺术潮流的洗礼,少见的是艺术家个人风格流变和个性化语言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的轨迹。更为鲜见的是,艺术家个体创作轨迹内蕴的学理逻辑和後劲绵绵的创造能量。1990年代以来,欧美持续升温的“中国热”似乎催生了一股新的艺术力量及价值观。而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的挤破,又似乎使神话终结於神话本身。从教科书依赖,到践行理论的路径依赖,艺术家在体会“知难行亦难”的双重困境中,仍在形式、方法、观念乃至思维方式上��堆取暖,延续着集体主义年代的习惯。“中国牌”打完了;重新洗牌,一起玩智力杂耍;再洗牌,一起玩知觉震撼。中国当代艺术在一轮一轮的精神同构的危机中继续一统江湖,如同一种体制的“章鱼”,统摄、盘整着年轻及更年轻艺术家的叛逆激情和想像力。
当下,确乎也是一个欧美当代艺术步入创意趋同化的时期,其精神子弹正要打光。然而,这又一个後发展国家、地区经济崛起、文化软力迅速提升的当口。欧美下课了,该轮到我们後发展国家、地区自己出场了,但艺术家是否已经做回了自己?
对中艺术家而言,做回自己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吗?不得不说,“中国当代艺术”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这六个字,在特殊时期起到描述、命名在中国及中国海外艺术家集群的创作中发生的当代艺术。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这个定语,却使其有别於当代艺术这个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在欧美眼中,“中国”成为一个标签和LOGO,其实既突出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某种特殊性,又演示了妖魔化的帽子戏法。譬如中国热、市场泡沫,再譬如模仿行为、过时的“创新”思路和後发优势中的巨大利益考量。中国当代艺术对个体艺术家而言,又是一个集体的紧箍咒。只会带来诸如中国身份焦虑、地缘政治焦虑、意识形态焦虑和异国情调焦虑等四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难以彰显个体艺术家独具的个性风采和魅力。
那么,去掉一个旧的标签和LOGO,当代艺术在後发展国家、地区就获得自由、获得正当的语境了吗?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标签和LOGO飘来?在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述的语言、风格越来越鲜明的今天,如果“中国”模式是一种不可替代又难以输出的经验,那麽当代艺术在後发展国家、地区积累的其他集体主义的文化经验,是否仍象徵着一种普世性,抑或局限性?
跳出中国当代艺术,来看到当代艺术本体和人类整体的人文精神,有些问题其实是相同的。当代艺术借现代性和全球化之力,正在把所有文化原型吸纳为补充营养,并整合为当代艺术体制“章鱼”的一部分。
针对当代艺术这个巨无霸系统,个体艺术家的星光是微弱的,但忽明忽暗,引领了人的个性解放所指向的人类未来的精神发展。於是,艺术家各搞各的,就是个体艺术家突破共性和集体梦魇的主动出击,突破物件就是当代艺术的既有体制和规则。各搞各的,是艺术家试图摆脱既有艺术体系生成和对抗体制收编的不断努力。
各搞各的,是每个艺术家相互拉开距离、渐行渐远,各走各的个性极端,以行动验证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各搞各的,是超越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认知优势。不但使艺术家超越後发展国家、地区当代艺术的概念局限,重返当代艺术的原生态海洋;而且超越当代艺术的学理逻辑、游戏规则和运作机制的整个系统,重返艺术原创的出发点。
对一个一招一式都想自我消化的艺术家而言,一切归零,有助於他在个体艺术坐标系上的进行重新起跳。
各搞各的,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岐观,其实,它是着眼于艺术未来的一种态度。
艺术就该各搞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