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创作这幅画的人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介武夫或别的什么人,那这幅画到底还算不算文人画?或一个文人,创作了一幅不具有文人趣味、而是具有工匠性质甚至更差的一幅画 ,那这幅画还算不算文人画?
围绕着这个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所以在讨论文人画的时候,首先就关涉到作者的身份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具有文人身份的人,大多数时候是会在笔墨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文人意趣。在其画中,会出现很多专业画家所罕有的笔情墨趣,这种意趣就是苏轼(1036—1101)评论王维(约659—759年)画时所说的“画中有诗”。正是这种画中境界,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们心向往之的精神圣地。毫无疑问,这类文人所画此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如苏轼、、黄公望、文征明、陈道复、郑板桥、张大千等人即是。
另一方面,某些具有文人身份的人,但其一出笔便无文人趣味,而是画工死板,意境低俗,最多只能归属到工匠画一类。这种情况,古往今来,并不鲜见。这类画,自然算不上文人画。所以有人便说,这类具有文人身份而画笔粗俗的人,终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是在不加任何修饰的状态下表现出的内在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归根结底,不在于作者是不是具有文人身份,而是本人是否具有文人的气质,是否将这种气质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古代的不少画家,终身布衣,以靠卖画为生,但他们画中不乏内心的自省,笔下文人气十足,因而属标准的文人画,如元代的王冕、明末清初广东的彭睿壦、乾隆时期广东的黎简等等,都是如此;而当下的不少专业画家,也有不少是有文人身份的,有的是美协的要员,有的是大学教授,但其绘画去古意甚远,更谈不上文人气息,因而即便功夫再如何精湛,与文人画的宗旨是有天壤之别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画中具有了文人的趣味,但笔墨技巧是不是就不讲究了呢?是不是就可以以“意笔草草”、“笔简意绕”这样的提法来掩饰笨拙的基本功呢?我认为并不如此。古往今来,大凡真正的文人画,除了画中表现出典型的文人意趣外,无不笔墨精到,游刃有余的。如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虽然只是简短的几笔,但笔中所见的功夫,即使一根线条,一滴水墨,都能见其功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齐白石所画的一根芦苇或竹笋,仅仅简短的一笔,便可表现出不俗的气质,其功夫也不是普通画家所可模拟的。那种一味强调文人趣味而无笔墨功夫的绘画,终究还谈不上真正的文人画,最多只能算是文人笔戏而也。
因而我们在讨论文人画的时候,既不必拘泥于画者的身份,也不能因强调文人趣味而忽视一定的笔墨技巧。二者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可谈得上真正的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