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它保证了中国文学在发展修辞形式的同时,又防止其走向形式的虚壳和异化。其实质亦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亦即时代性复古和兴盛高潮。
复古的条件或曰前奏是时代文艺的一定繁荣,各种探索尝试不无出现一些偏颇、甚至滑出边界、走向误区。复古就是对出现的一些时弊偏差进行力纠,是对其本体的溯源、正流与回归。它保证了当代人接续起古人的接力棒,蕴含着对先人成果诸因素的激活。复古与创新相对立,但二者又相辅相成,没有创新带来的偏差时弊,就不可能有复古回归正统的需求;回归复古的目的与结果则是为了在奠定好基础之后的更好创新发展。唐宋的古文运动如此,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亦如此。
那么,中国书法史上是否也有类似的“古文”运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富有自己的特征特性。
如汉末草书热兴起,但流风所及,使许多士子不学无术,只是整日耽于单纯的草书笔墨形式技巧。赵壹挺身而出作《非草书》,对此“背经趋俗”的流弊提出了批评,而倡导做杜度、崔瑗、张芝等那样“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的草书家。
再如唐尚法,但法的过于关注和完善也使唐代书法走向了自我束缚和形式主义的笼罩中。书论家孙过庭敏感于此,于《书谱》中即早提出了“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的崇质复古思想。文学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敏感地由文及书发现了这一时弊,其在发动文学古文运动的同时,又在书法上提出了“喜、怒、哀、乐、穷、窘,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的复古思潮与呐喊。宋欧阳修主张书法仍要恢复到文人案牍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适意的自得之乐。苏轼则提出了注重能够书家人品与学问修养的以人论书和“书卷气”审美批评标准。宋代的“古文运动”其结果则造就了一个文人书法凸显的时代。
清代的碑学兴起更是文人们自觉掀起的一场反对帖学陷入“乌”、“光”、“亮” 馆阁体而走向更加“远古”、“质朴”的“古文运动”。 它彻底改变了久已成习的书法审美观念及形式风貌,并极大地影响了清末及整个20世纪书法的历史进程。
评者往往讲,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同时我们以为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阶段性的复古纠偏发展史。或许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探索与复古的交错发展演进史。
当代书法的探索与误区
一些论者将新时期以来的书法套用西方艺术概念统称之为一个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认为这一论断不免有点过于乐观化。实际新时期以来以至截止目前还都主要是初步的复苏和各种尝试探索,远远谈不上真正的复兴,甚至二十余年的探索造成的误区与异化还正困扰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我们目前的任务当是亟需消除初起的盲热,理性地梳理确定现时的时空位限,重点理清误区何处?羁绊几何?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功利化倾向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本应是放飞心灵的自由世界。然而,当代书法在“展赛效应” 的频频作用下却成为功利化竞技场。官方化的书法组织使其组织的活动不免有为业绩、为声势、为办展而办展。书法文化产业化倡导,也使书法展览赛成为重要的赢利渠道形式。而参赛者则为名所使,似乎一夜间入展获奖即可身价百倍。整个书坛陷于看似繁荣实则浮躁的一场场展赛中。试想一个书家整日为奔展赛而创作,如何能潜心修炼打造自己。
空洞的形式主义
展赛的评比成为风格的竞技,形式新异成为书家们的着力点。甚至一些理论家提出了“形式至上”、“形式即内容”的口号。过分关注形式,势必造成书作内涵的贫乏。试看各展赛展厅,生僻的战国异文、简帛书、汉砖瓦文、色纸色墨, 等等,从拟古到先锋,种种流派,种种新潮,无不在形式新颖上做文章。至于需要经久锤炼以能达“技进于道”的书法的精绝笔墨线质则无从寻觅。书作文字内容也多为一遍遍抄录古诗文。书法成为空洞的形式躯壳。
书家主体素质的匮乏
20世纪的文化平民主义使书法走向了群众化普及。这使得古老的书法艺术在赢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书法人口的同时,也使书法家主体总体文化素质产生了大滑坡。但作为凝结着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书法艺术,其对书家主体文化素质的要求决不是简单的能识字写字者,而应是能通晓相关文化知识的文人精英。20世纪的中国饱经救亡、革命、战争以至文革的苦难沧桑,使得当代书人对传统文化人早已知之甚少,恍如隔世。不要说传统的儒释道,就是常识性的诗文书写,多数书家也往往肚皮空空,临案发蒙。
经典的断层
经典是历史沉淀后的精华。经典无疑具有相对的完美和完善性,要继承和超越非功力深厚和善于消化变通者所不能。自清代碑学的兴起开始对以二王一系经典书法的绕避,随着大量非经典书法的出土,在平民文化主义的作用下,使非经典民间书获得了空前关注。形式主义的作祟更使借鉴这些冷僻书法资源的创作形成一时的流行书风。一时经典断层了,经典失传了。书法审美被标新立异的丑、怪、粗、俗、野、破、散恶札所代替。许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大呼传统的回归。
书法本体的异化
书法本体就是决定书法之所以为书法而不是其它艺术门类的特质,即以书写汉字规约前提下的笔墨线条及其织构。然而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种种书法探索却往往走向这一本体的异化。如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影响而进行的弱化或抛弃文字,甚至以书法为素材搞某些行为、装置艺术等,而一些探索大量运用拼贴、制作等手段,则使其又混同于装饰设计。这些创新探索新则新矣,但却已滑向或滑出书法的边缘,成为非书法的抽象画。艺术可以多元化,但异化为非书法艺术则就不是我们所要关注和讨论的内容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代书法确实到了需要破除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笼罩,潜心经典,静心补给文化学养,接续宏扬传统正脉,进行正本溯源,然后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分析的方法与资源进行创新发展的时候了。一个现代的书法“古文运动”正呼之欲出,悄然到来。
新文人书法——当代书法的“古文运动”
我们以为只有以力纠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时弊的新文人书法的登场,以复兴中国书法传统精华主流的文人书法为己任的新文人书法的倡导开始,才宣告当代书法古文复兴运动号角的真正吹响。
具体说来,新文人书法具有如下几个基点:
1、重视人品 强调学养 ——主体素养文人化
以创作的主体为前提。中国儒家“内圣外王”、“发于内而形于外”思想作用于书法,就使得文人书法自汉代诞生之日起即重视书家的素养。到宋代则有明确的强调书家人品和学养的审美批评观。杨守敬对此做了精辟的概括:“一要人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问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我们倡导新文人书法,其前提必然是对书家主体文人化的要求。而这里的文人还应该是有别于传统士大夫文人的新文人。所谓新文人就是指具有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社会伦理品德修养、新的文艺价值观、审美观、创作观、批评观等新时代文化精英。
2、接续经典 宏扬精华 ——书风审美典雅化
碑学的泛化,使得当代书法审美一度唯“丑”、“怪”、“奇”、“粗”、“拙”、“俗”为美,书法的展厅效应也使得视觉形式刺激为尚。一些论者将傅山的“四宁四毋”书法观作理论依据。实际那是对傅山的极大误解。傅山的本意是在强调毋做作要自然的一种观念,当差强人意时,宁可有所牺牲而偏于不完美的“丑”、“拙”、“支离”、“真率”一点,决不取媚俗造作之态。当我们丢却浮躁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羁绊,我们就不会以冷僻为新,视觉刺激为美,其必以经过历史沉淀检验的经典和蕴涵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书法精华——文人书法为继承的主体,同时汲纳其它一切古今中外相关资源营养融会变化创新。书法审美标准是富有内涵意蕴的醇厚、精绝、典丽、高雅,富有文气、静气、书卷气和火热的时代生活气。
3、科学研究 自觉创作 ——研创方法科学化
多少年来,书法的研习与创作无不是在临帖、模拟中进行。临帖既久,又无多大进展,于是高明者又说:要多读书。读书仍不解决问题,他又说:关键看你的悟性。一个“悟性”把多少人置于五里云雾中。何况现代人已失去了古人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终日于案头挥毫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条件,现代书人何能达至古代书家几乎倾其一生才锤炼取得的成就?冷静想来,当代书人虽已失去古代书家的生活和文化条件,但当代人也有着古人所没有的便利因素。如拥有古代书家难以拥有的更多的历代及当代书法资源和现代科学传播技术与工具。被“科学”与“民主”武装起来的现代人尽可以以现代的方法对各种经典书法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分析,我们称之为科学的研习与创作方法。它的推广和运用必定会使现代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古人多年甚至一生才能掌握的技巧手法。传统的继承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创新超越也会赢来其广阔的天空 。
4、关注社会 深入生活 ——内涵表现生活化
我们反对空洞的形式主义,反对无病呻吟,反对装腔作势,反对“为说新词强说愁”,同时倡导有感而发、抒写情志,表达性灵。而书法家们仅仅坐在温暖的书斋象牙塔中是不行的,其有必要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走向都市,走向田野。只有当书法家们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热潮中,才能产生出激情,才能撞击出灵感与火花,才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时代精神与深厚的内涵意蕴。这也是“文以载道”传统的现实实现之道。如此,当富有修养的书法家深入社会生活,那么他必将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展厅内将不再是一遍遍对古人诗文句的抄录比赛,真正体现这个时代的书作风貌将展现开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兰亭奖”的连续举办,“兰亭节”的年年举行,经典文人书法为越来越多书坛人士所重视研究,笔墨精致典雅,内涵深秀文人书风的渐趋盛行,书家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格与学养的修为,书法科学学科化研究的日益深入,“书法家进万家活动”的倡导等都反映着“新文人书法”作为一种时代思潮或曰作为当代书法古文复兴运动兴起到来的客观历史必然趋势。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自觉地投入和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当代书法伟大复兴繁荣做出积极的绵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