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1907年,春柳社上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开始了中国话剧的历史。它曾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艺术形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牵引着人们的回忆、反思和展望。
市场化和商业性也开始影响到话剧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话剧被迫重新思考和调整与观众的关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票房、上座率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事实上,正是这两股力量,左右着中国话剧未来的前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创作者不得不放弃了话剧原有的传统,变成了一种炫技式的娱乐杂耍儿。先锋和试验的冲动,则让位于对票房的期盼,所谓创新手法也蜕变成了取悦观众的笑料。而经典戏剧的市场也不断萎缩,真正热爱戏剧的人只能在国外剧团的表演,或各大院校的毕业大戏上才能看到真正有着话剧艺术精髓的经典剧目。
随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戏剧的衰微,商业戏剧开始兴起,可是抛弃了话剧精髓的商业戏剧难免进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当讨好取悦观众成为了话剧创作者们争相达到的目标,话剧是否会沦为“一个大台子上的喜剧小品”?
这是一个崭新的大众娱乐时代,人们日益有条件享受生活,休闲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话剧百年国家话剧院推出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仲夏夜之梦》,不同于以往的剧院扶持的经典剧目。此次重排莎翁巨作,完全是市场运作。经典话剧已不满足于做为小众艺术,把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目与时代直接呼应,而不是变成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文化遗产。市场对于《仲夏夜之梦》的冲击,泰斗级的梁伯龙导演启用“快乐男生”苏醒,影视明星印小天,刘桦,蒋小涵,打出 “经典+明星”的牌。大品牌,大投资,制作精良乃至奢华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这不免引起了各方的争论,当四百年经典遭遇快餐文化,梁伯龙是否要抛弃其几十年来坚持的艺术秉性而向商业市场屈膝?
媒体不要粉饰话剧现状,不要在报纸杂志上再出现“演出剧目日渐繁多,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样无意义的溢美之言。在今时今日之状况下,只有真正的话剧走入市场、走进观众,才应该是话剧真正出路之所在。在话剧市场作品良莠不齐的今天,我们正是需要这样制作精良的大制作话剧大片来挽救看似繁华实则风雨飘摇的中国话剧。
这不免让人想到曾经一度尴尬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走入市场的一系列动作,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经典+明星的一大力作。当曹禺遭遇周杰伦,尽管遭受了诸多非议,但还是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观众们开始重新走入影院,电影再一次走入百姓。经典+明星版的《仲夏夜之梦》能否成为话剧界的《黄金甲》再造一个这样的开端,把商业宣传、市场运作这些在电影市场已经初见成效的运营模式,成功引入经典话剧市场,吹响中国话剧大片的第一声号角。在新百年的开端,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