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辰先生是我的学长,都一起在徐州三中读书,跟同一个老师学美术,当时他就画得非常好。后来他考取了浙江美院。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时候,他是先于我到人美的前一辈编辑,我去的的时候他已经调走了,但我们是老乡,他是我的学长,所以我对他的艺术在留心着,在研究着。我们给他出了很多画册,编了很多东西,而且我也特别留心他的文字、他的思想。我认为立辰先生是当代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以笔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并且是硕果丰厚的当代杰出画家,是徐文长、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一路大写意花鸟画风的继承者,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代表这个时代写意画的高度。这是我对他的整体评价。
立辰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意义,我自己归纳了三个方面:
第一,他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清醒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意识,文化身份的确定性在立辰这儿非常明确,这在当代画家中是一个典型。当代画家有很多想法,这种思想立辰是一个典型。他对笔墨文化的深入领悟,使他能够以弘扬传统艺术精神为己任,坚定地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动摇过,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事业的推进,张立辰的主张和思想是有重要贡献的。对笔墨文化的情感,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立场。我想强调一下,民族精神不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好、狭隘。但民族精神很重要,民族精神是保证这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得以继续的一个基石,没有这一条不大好发展。这一点是张立辰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世界之所以多样而丰富,是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高峰。我们在谈论西方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看矮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体现中国文化的笔墨艺术,同样是人类艺术之林的奇葩,这一点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不会忽略,我们自己更不能忽略。“五四”之后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艺术看轻了,看淡了,所幸20世纪还有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等这么一批建立了二十世纪笔墨文化高度的画家,所以张立辰先生续接、继承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正脉。张立辰提出了笔墨结构这个观点,是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他提出的观点,因为在20世纪强调造型至上,是整个20世纪的一个主要声音,特别是在人物画里面,20世纪特别突出强调造型。整体上看20世纪对笔墨的强调是弱的,甚至是淡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有“去笔墨化”的倾向。为什么20世纪的整体水平不如明清呢?谁都不会认为20世纪超过了明清,什么原因呢?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淡化了笔墨,我们弱化了笔墨,甚至有“去笔墨化”的倾向。而笔墨结构理论的提出是尊重造型规律,同时又强调笔墨原则的新见解。我们不反对造型规律,但是张立辰的贡献在于尊重造型规律的同时,又强调笔墨原则,他提出笔墨结构,这是张立辰的贡献,是一个新的见解。
第二,笔墨是干什么用的,笔墨是为造境服务的,笔墨服务于造境。笔墨服务于艺术的目的是既营造诗意的境界,又彰显人格的力量。它追求的是雄浑劲健的美感和纯净空明的境界,这实际上是画家的心灵状态。张立辰的审美追求是博大的、阳刚的、中正的、坦荡的,是属于花鸟画中的崇高美。我们看他的花鸟画,浓郁的庙堂气息是他追求的崇高感觉,追求的阳刚、中正、坦荡。张立辰从小是农家的孩子,高祖故里的地域熏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人性气势,朴素恬静的乡村生活,自幼对美的敏感,从小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徐州三中的李雪鸿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到浙江美院,尤其是潘天寿先生这么一批传统的大师张立辰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就是他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几十年的行路、读书、思考,笔耕不辍,造就了他今天的意识状态,也造就了他今天的高度。
第三,张立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以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不是这样的。立辰是跟着这个时代往前发展的,立辰是时代之子。这里就谈到一个词“创新”,“创新”是我们20世纪用的最多的一个词,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仔细想想“新”是什么?说到底是时间概念,美才是本质的东西,美是永恒的东西。“新”里头有一批是美的,有一批是不美的,而且历史 淘汰之后的新就不新了,就旧了,但那个旧永远闪光,就像彩陶器、青铜器、宋画,像范宽等等,永远都是新的。张立辰的画给我的感觉是量变之后的质变,是破茧而出的飞蛾,是心性的自然流露,绝不是刻意求新的结果。刻意求新终落下乘,自然流露才是中国画的本质。要想做到自然流露是很难的,没有岁月,没有读书,没有阅历,没有志向,没有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是做不到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要求。
张立辰的艺术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好好讨论,好好研究。我抛砖引玉就这些。
薛永年:程大利先生高屋建瓴地对张立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对笔墨的研究发展和20世纪的造型关系问题,作品境界的阳刚大气的庙堂气,还有怎么认识创新和美的关系问题,做了非常透彻的阐述,主题发言非常好。我们下面围绕张先生的学术、艺术、教学,围绕他的创作,继续请各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