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天强的人都知道,影响他这几年艺术发展的既不是迭生的知识信息,也不是现代时髦的艺术思潮,更不是光怪陆离的艺术市场,而是沂蒙山的淳朴生活和未被污染的山与水、草与木、人与畜。
前些年,现代艺术的思潮风靡画坛,当大家一窝蜂地热衷于形式的花样时,天强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山村,投入了自然的怀抱。他没有走再现生活的老路,去对生活进行猎奇;也没有套用现代艺术形式来代替自然,似乎他不是为了画的目的而来,是那块远离了喧杂的噪音和功名利禄熏染的净化之境在吸引着他。这里有他的朋友,是一些淳厚的山民,山里有他固定的住所,那就是房东的家。春鸟鸣啼,夏蝉鼓噪,秋虫试琴,冬狼夜嚎,一年四季他都能领略这自然变奏。最有兴致的是他与画友们在此度过了几个春节,品尝了山中特有的年味。若是逢上一场雪,不画画手会痒的。他与农民不同的一点是觉得每过一天都无比奢侈,山里的一切都无比珍贵:黎明此起彼伏的雄鸡啼唱,拉出长长的抛物线般的“声形”,与重叠的山峦相呼应;黄昏家畜低喉的召唤,一家老小从田间归来,山间开始飘着袅袅炊烟,山村开始神秘起来;还有村后那永不停息的叮咚山泉,似乎说不完山村那古老的故事。这天籁之声是生命的无限契机,仿佛与画面没有直接关系,但用心去听,去品味,它能教会你一切。这是天强画面背后的底衬,是画面意蕴的潜在。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人澄怀味象”,只有虚灵的情怀和超越的心境才会玩味生活、体会自然、发现“美”。中国文化天生与西方舶来文化不同,体验就是它的本质,而不是二元理性。此时此刻自然与我是一体、是朋友,而非改造、索取的对象。一个画家来到自然中固然不具生活的实用目的,却常是怀着一种艺术目的,其实这仍有一根不净的尾巴,往往也容易生出画障。近代传统的西方画写生往往如此,掠着自然的表皮而去,是浅近的,不能体悟自然的真情真意。山川之仁厚,不卑不亢,雄然恒立而无私奉献,中国先哲说:“山川为我师,我为山川友,这是从里向外全然地学习大自然。“三日一石,五日一水”,绘画表现讲究细火慢煨,精观细察,没有此番功夫就不会通自然之性,懂自然之理。所以比起西洋画家来说,中国画家多采用知觉,而西洋画家多用感觉。
因此,我们觉得陈天强手执油画笔,却朝着中国绘画传统的路走去。
一个画家对于自然的感知方式决定了他的表现面貌,天强在早年油画的学习时期,表现出造型与色彩方面的优秀天赋,其中整体的把握事物是其标志。前些年俄罗斯油画家康恰连科来国内讲学,由于学脉相承,天强特意参加了其油画写生专训班,从中对油画写生的观察方法和和色彩处理方法有了新体会。天强回去后画了大量的写生以加深所学的要领,作品中有了比过去更细微更丰富的色调变化以及着色机趣处理,出现了一些令油画同行们赞许的作品。这个时期天强油画写生的感知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印象派手法。画面色彩是对整体感觉的记录。
而近些年来,我们看天强的风景写生和创作,与以往大有不同,他不光注意到和谐色调的获取,更注重捕捉被表现对象的神和韵。这是一种从造型方面对对象整体的理解和概括提炼,从色彩方面更注重对意境的渲染。作品为求整体的神韵往往损形、损色,放弃了不少细节,造型不受光影制约,色彩不受条件色约束,有点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味道。而结构画面的各方面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显然这是的感知方法不只是感觉,在此基础山还多了一种对事物的知觉的理解。这是一种接近中国传统画家的感知方式——知觉。这是眼与心的并用,是东方艺术的智慧性特征,正如格式塔美学家对此所概括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地把握,人的各种心理能力都是为此化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一个画家采用新的感知方式,是自身修养的结果,这对天强来说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的省悟,谁对中国文化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
不急不励,不温不火,传统操守正应合着天强那不紧不侵的冲和品性,也出现在天强的画风中。但凡沾着中国传统边的东西,往往有这样一种特点:乍看不起眼,细看有味道,再看拔不动腿。我们觉得天强的画沾光于此,也吃亏于此。因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第一眼,含蓄的东西往往被忽略。所以现在有些画展的作品多少都有些广告味儿,更有甚者不异剑拔弩张,或弄鬼脸以抓住观众。我们固然不希望天强如此去追求展览效应,但我们希望他的作品能顺利进入现代绘画交流的流程,对此尚不知天强采取何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