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册印制精美的书刊摆在我的案头,搭眼皆是他的作品和有关文章,其中还有我和朋友们为他拍的一些生活照片。
我对着其中很早的一张审视良久,照片上的他正在挥毫作画,那两指间燃着的烟蒂漾起几缕烟丝,稀稀疏疏映衬着他清瞿的面庞。蓦地,我愰若看着这萦绕的烟丝扯往了框外,牵起我的记忆,飞向那似隔不久又仿佛十分遥远的年代……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大概是夏秋交替的季节吧,我到西安去看望老画家叶访樵先生。一进门正有人为叶老画像,他抱着一块很旧的画板,心无旁鹜地画着,桌旁一砚浓墨,一碗清水,两支毛笔,如此而已画具的简单,他画的也很慢,但那抓形神的本领,一笔一笔的准确极了,看得出来,他有着精湛纯熟的艺术造诣。
看画如看人。眼前的画家如同他的画一样,朴实无华,抱朴纯真。他不善言词和应酬,象绘成便匆匆告辞了,这就是将近不惑之年玉被沙掩的王子武。
意外的相遇,使我第一次看到他并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第二天过午,我按照地址摸进西门外一条小巷,找到了他的家。那房子和叶老家的一样的窄小,一样的阴暗潮湿,屋内空空如也,根本谈不上陈设二字。他一个人在家,正在吃着晚开了的午饭,桌上的饭菜和他的画具一样简单,一碗大麦面粥,一碟菜,两个凉馒头,不必说,这就是他全部的午餐了。
人常说:知识分子与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大多被贫穷笼罩过,千百年来,清贫与文化牢固的联结在一起真是不可思议。写到此我记起了十年动乱中子武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他骑着破车去看病,到了医院门口,却因为身上连存车的二分钱都没有,只好又悄悄地骑车返回家。即是那样一种逆境,子武却依凭他对艺术的顽强进取,在苦难中默默奋斗,饱尝着甘苦和艰辛。也就是在那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后来在朋友中间广为传抄的七言诗:
惨淡经营愧无能,枉费衣食哭无声,
画不出奇画到死,不负此生了此生。
这是他大病初愈后题在自画象上的诗句,以后又专写了一幅巨制送我。我特别欣赏他那诗中的精神内涵,平淡直白而又显露个性。
尔后,我们交往多了起来,他为人内向,很少有表面上的热情,然多年相濡以沫,却使我领略了君子之交的深沉含义,每每交谈兴致来了,总要为我画一两幅,那奇逸豪放的笔墨,别出心裁的构思,令人心驰神往,忘乎所以。
他画人物,独有匠心,书卷气极浓,往往抑住形神,一气呵成。他画花卉,用色无多,常以黑红白三色造成强列的对比,尤重黑色,纵横挥洒,磅礴大气!子武在运用水墨的变化上美妙娴熟。体现了特有的魅力。
他作画一向严谨认真,全力以赴。既绘形且抒情,既写实又写意,不但遵循严格的传统规范,又别出心裁,使他的画在观者面前另有一番新意,正如白石老人所说“画中安有静气,骨法显露而不静,要全脱尽纵横市气,……自有一种闲逸融合之气浮动于丘壑间……”。子武可谓是深谙此理,并付诸实践了的。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画家,他的作品受不到重视,没有地方介绍,久久不被人知。对于这一切,他全然视而不见,依如故我的在他酷爱的中国书画之海潜心奋进。这期间他隔绝动乱,埋头求索,以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蒋兆和、于右任等人的书画作品为师,并反复研究宋画及明清优秀的肖像作品,集思广益,融百家于一炉,使他的艺术上升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度。
社会在前进。大浪淘沙,水落石出,他如同闪光的碧玉,终于被新时代的慧眼者识,跻身画坛,一跃而起了。
这也是传统老规矩,一个人未入流之前,纵盖世奇才亦难免冷遇,然一旦成名,则马上如范进中举,宾客盈门了。子武无疑也超不出这个金科玉律。他一跃龙门,随即宁静的环境被打破,来访的人数倍于先前,小屋内外难得再有一片净土,他曾几次对我讲,自己还属摸索阶段,不希望人过多的写他,这也许是他成功中的苦恼吧。
匆匆二年,因为忙我未能去看他,而他的作品我却不断的在报刊上看到,尽管名位的变化是分割友谊的屏障,我偷得空闲又赶到了西安,下车仍先奔他的住所。
还是那个熟悉的小巷,还是那间老房子,只是外边接了小半间,算是家里给他添了个画室兼客房,他一如往常的接待着我,我却悄悄地体察着他的变化。
为招待我的午饭端上了:也算是四个碟子八个碗。不过四个碟子不是烹调煎炒,里面分盛着芝麻酱、辣椒酱、韭花和腌蒜苔,碟子虽小而色彩分明,八大碗凉面,面上盖有少许青菜,这就是主食。酒瓶子倒有两个,瓶里是醋和酱油,我心头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轻松,主随客便,我毫不客气的吃了两大碗。
是没有变化吗?不,变化的巨大使我惊讶!这就是他的作品,正是那一天,我看到了他为“人大会堂”所作的丈余巨制《黄陵古柏》的大画照片,那顶天立地,莽莽苍苍,浩然挺立,直抵穹隆,使人顿生高山仰上之感!
他看出我的神情,信手牵过一张四尺整纸,挥毫写下了题在《黄陵古柏》上的七言绝句,诗曰:
轩辕大柏益挺苍,雨风雷电视为常,
千载蟊贼已粪土,抖擞中华当自强。
诗言志,这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意志,他的精神写照。大器晚成的王子武,盛名之下,其实可符,但他是辉煌的局外者,他追求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他前面的路还远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