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受前辈画家的影响,于上世纪90年代,张揆成开始了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之旅。对传统的热爱使他沉醉于上述的历代大师的笔情墨趣之中,并在“横”的借鉴与“纵”的继承中渐修顿悟。他清醒地认识到,大写意花鸟画不是徒有虚表,而重在内涵,集中体现在一个“写”字上。这个“写”字又凝聚了画家的天赋、胸怀、人品、学识、修养及书法、笔墨长年累积的功力,可以说是“一笔一墨见分晓,落纸瞬间见真功”的艺术。写意花鸟画的难度就在于此,其神奇美妙的魅力也在于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张揆成乐此不疲,如醉如痴,洒下了20多年的汗水、苦水。如今,他已在“墨海中立定精神”,以对书法的体味和经验入画,以笔形、笔性、笔感与墨色、墨层、墨韵乃至干湿浓淡的变化进行意象重组,改造了古代文人花鸟画图式,继而以中国特有的笔法线条,在物我的联结上,进行状物又抒情的概括,更以默写的功夫来不断涵养对物写生的取舍,合造化与心愿,变自然为艺术。正是由于他把写生当作通向创作源头的桥梁,使他在亲和自然的过程中去体味花鸟的生命节律与本质规律,去捕捉花鸟形象的神韵,进而在大量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把物象提升为心象,把形象转换为意象,并最终纳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之中。
读他的作品可以认定,张揆成属于立足于传统而求古通变的传统“延续性”画家。他的作品贯注着传统血脉,同时也贯注着自己的个性、气质、追求,体现的是传统文人画的精神,突出的是中国画笔墨的意趣。在抒写心中意象时,他是以笔墨的形式表现主客之间,以适度的“不似之似”的把握为要旨,过之则易流入纯粹的墨戏,不足则缺少品位,正如古人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他笔下的石榴、芭蕉、秋菊、墨竹、牡丹、批把、葫芦、白梅、荷花、芦草、紫藤、寿桃,乃至八哥、野鸭、苍鹰、阳雀、鹚鸪、双鹭、白鹅、鳜鱼、翠鸟、鹌鹑、雄鸡、仙鹤、蜻蜓等,一看便知从传统中来,但它们在张揆成笔下的立意造境、笔墨形态又分明与古人作品判然有别。
我们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笔情墨韵始终和花鸟图式、造型结构、艺术趣味、意绪阐发互为表里,强化线条的力度动势,融传统的书法用笔、没骨的墨迹笔痕于一体,再运用以浓衬淡、线面互动、墨色相衬、泼写结合、水墨交融等多种手法的随意生发,营造出丰沛润泽、繁富和谐的空间层次和构成关系的变化。那种整体的大开大合,细节的错落穿插,乃至每一个花瓣、每一组叶子、每一对禽鸟的映与衬、藏与露、俯与仰、顾与盼都体现出大自然永恒之中的流动之美和笔墨表现力的无穷尽性。
作为当代画家,张揆成的艺术观和艺术思维是与时代同步的。他强调对生活的深入与观察,在回归了部分传统文人画的内涵和气势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花鸟画艺术构思的经验和语言手段,即由文化隐喻的符号化趋向亲近人生的现代性转化。这种转化与古人避世、隐逸的超尘已拉开距离,而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共鸣。他的笔墨崇尚传统却更重花鸟的生命活力和情趣,他的造型是“笔简而意足,天工而清新。
张揆成的作品表明,他的花鸟画创作 并不在意题材的新与旧,而着意于花鸟画的深度开掘,专注于在古人和今人表现过的题材上出奇出新。他的显著特点是得之于自然,不拘于自热,源于传统,又离于传统,追求的是笔墨意趣的味外之味,以及那种妙合自然,将意象的生机活力,精神内含融于一体的生命图景所溢出的格调和品格。
张揆成花鸟画的显著特点在于一个“情”字上,“一花一叶总关情”。多年来,他总是以一颗充满爱意之心,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理想,寄情于笔端。画家在生活中只有对表现对象有了强烈的感情,才会鼓起想象的羽翼,只有胸有情思,注情入景,笔下自有韵致,才会创作出“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的作品。
近年来,他又以“半工半写语体”在构筑宏阔的花鸟意境上做文章,已摆脱利用大片虚白以突出花鸟的旧程式,有一种强力的宏观意识。画中空间深度感很强,造成的意境主要不是诗意化的,而是更生活化的表达更贴近自然的空间氛围,追求总体精神与气势,表现大美,以体现一种“大花鸟”精神。如2011年创作的《硕果累累》《富贵吉祥图》《秋声》《清风》《安居图》《凝翠》《曲岸倩影》等都呈现出画家这种审美特质,有得偏于“工”一些,有得偏于“写”一些,张揆成的花鸟也因此更为立意开阔、气势博大,生机勃勃而意蕴无限,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
张揆成为人诚朴,不善言辞,唯潜心作画,追求一种至真至诚、远离虚华的人格志趣。无疑,中国画笔墨的完善,需要时间的磨练,像齐白石那样到了晚年才有变法,而张揆成正走在大写意花鸟的道路上,就意味着他还有漫长的路程,还需要在不断精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成其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