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书法评论

名家杨晓阳水墨艺术攻略之形、质、品、味

 笔墨原形总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要洞悟笔墨原形空间,单将经验停附在笔墨原形的表层里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精髓是人文思考与水墨实践的取向所在。回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绘画无不蕴含着鲜明的人文精神,表达对自然的关照,对人性的关怀,建构人与自然和谐之境界。老子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既是笔墨之精神,亦是其物化之过程。

    素仰杨晓阳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着卓锐感观的艺术家,在笔墨的探索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曾有这样一件趣事,有位商人,收买了杨先生30多幅作品,当有人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不上来,画一直没有卖出。画商北上西安,问了杨先生同样的问题,杨先生说了四句话:"陈茶之味、古陶之品、老玉之质、顽石石之形 "。短短十六字道出了他的情趣与品味,--品茶,赏玉、把玩陶石。 

    杨先生的情志与品味激发了他对绘画艺术,形、质、品、味绘画理论的开拓与创新。杨先生的形质理论观是一种意象造型的绘画理论,是一种观念、一种境界;品味理论观则强调绘画作品传递的意象,具体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气度。 

    顽石之形 

    "形"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论述也有不少。其一般都是将"形"与"象"联系在一起,"形"与"象" 之间有异同。尤其中国人物画中,其所用"象"皆重于形,人物图画其形貌,而为物像,所重在形,人物以形写神。《魏晋胜流画赞》中就有"以形写神"和"一象之明昧"之说,而《芥舟学画编·传神·总论》中沈宗骞亦云:"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盖以能传古圣贤之神垂诸后世也。不曰形曰貌而曰神者,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同矣。"那么在绘画中"应物"与"象形",《尔雅》中说:"画,形也。"《说文》解释:"形,象形也。"西晋陆机说:"存形莫善于画",(1)张彦远还说,"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记传所以传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昧,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2)这些都是从象形方面来做绘画特征论述。 谢赫"应物象形"说中,"应物象形"的本质认识 "形"的过程,而获得对形的理解与概括。那么西方古代绘画中就"应物象形"德谟克里特和亚里斯多德则称为"摹拟论"。中国画也是从单纯的描摹自然到重塑自然,这是绘画发展历史的高级阶段,也是艺术发展普遍规律。齐白石对形谈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然而在绘画 借助于玩石来感知绘画之形,杨晓阳是特别的。 

    中国古代雕塑,同样注重"意象"精神传达,这在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上有着完美的体现。霍去病墓的石刻,强调的是雕塑的写意性,这与中国画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雕塑是平面雕塑,整个外型圆润自然,质朴含蓄,无张扬与外露,所雕所塑的精神意蕴大都暗含其中。 

    杨晓阳从这里得到了启发,霍去病墓的石刻粗率浑朴没有棱角,呈现的是坚强与丰富内涵,它能抵制一切外力,很顽劣,它吸天地日月之精华它承载着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特征。霍去病墓的雕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石刻的未解之迷。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岁月打磨,精彩尤存;其形之朴,所蕴大趣;其形之拙,所藏大巧。 

    杨晓阳先生的作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找到了自身的文化承载点,在思想上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在人物造型上大意象理念,并将风霜雪影的自然物象纳入到他的大写意人物画的形体当中,作品自然淳朴宏大,《温故而知心》、《怀素书壁》都可以看出这种精神的传达。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2/2019-09-17/48158.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