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黄苗子先生的篆书是一九八五年在北京。老友吴冠中兄约我同去拜望黄苗子、郁风夫妇。步入客厅,迎面扑来通壁六幅连作的大屏,写的是郁逵夫一首七言绝句:“泥壁茅檐四五家,山茶初熟两三芽。天晴男女忙农去,闲杀门前一树花。”每幅只五个字,分两行写,末幅三字两行加款。书体我想可以称为自由体篆书。用传统论书的辞匯,可说:“纵横恣肆,雄健茂密”。我伫立壁前,似乎展舒在视野里的是一片阔镜头的丘壑泉林。一石一木各有生命,各显风华,相竞美,相衬托,充满生机活力,郁郁葱葱。细看,并无写实的形象,并不见任何山茶树花,而我们强烈地感到它们的存在,真所谓:“书,心画也。”作者把他的胸怀敞开来,让来客直进入他内心的风景中。转过身来,书房门的两侧有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也系自由体篆书,刻为雕漆板,碧字黑底,又具另一种风味,令人恍然看到庭院翠竹。穿过这楹联之间,人将呼吸到古典与幽静。
我不能忘记这印象。
我曾反思这篆书打动我的缘由。
在西方滞留了四十年,五十年代正当抽象主义大盛的时期,鉴赏眼光不免深受影响。我觉得苗子先生的篆书首先给我抽象结构的满足,篆书的竖是垂直的,如柱;横是水平的,如梁。但并非柱与梁,只是抽象的直与横相正交。弧线如拉紧的弓和锤铸的钩,但也并非弓和钩,只是抽象的弧,相呼应,相背相拒。有圆与方的对比,有波状线的蜿蜒……种种几何形体在两度空间中摆布出我们视觉所本能寻索的秩序。我们回到欧基里德几何学的创始,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规律。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升华到现代抽象结构主义者所追求的纯造型。二十八个汉字,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包含圆、椭圆、半圆、方、矩形、三角形、交叉线、平行线、旋转的涡……眼睛在一个几何宇宙中着迷。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图式并不那么纯粹。像康定斯基的抽象几何,看起来是很理性的构成,但是敏觉人还能辨察出俄罗斯民间艺术的趣味。篆籀是商周的社会产物,沾带着时代的色彩。谲诡的文字和饕餮的恶脸共同浇铸在凝重的铜器上。在鼎身发赤、三牲沸腾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人祭与人殉的血腥,闪烁着旌旗斧钺的寒光,文字半是图腾。作为原始宗教的载体,文字有饕餮的神怪和恐怖。韩愈说:“周诘殷盤,诘屈聱牙”。岂止朗诵的时候如此,便看起来,也是“诘屈聱牙”的。难读的符号有巫术的蛊惑性,嚅嗫着天雨栗、鬼夜哭的神话,如黑人面具。追溯分析,也是现代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潜意识的梦魔。
苗子先生的篆书究竟和黑人面具、达里的软体表有大的距离。再换一个角度看,自由体篆书脱胎于殷周篆书,然而有了基本的不同,自由替代了严峻与专制。清人逃避文字狱,乃把篆书从铜器石碣中解放出来,复活起来,篆书笔画跳出了金质、石质的禁锢,走入薄纸的纤维,不但取得墨美的骨肉、光泽,而且比楷书、行草有更直截了当的表现力,一笔即是直率的一画,原始的一画,单纯痛快的一画,没有娇作的挑钩波磔,没有多余的牵丝引连。邓石如、桂馥、伊秉绶一派书家都是在凝古、追古的操作中获得酣畅的自由表现。吴昌硕更把古奥的石鼓文注入新鲜活泼的生命,把周诘殷盤的文字变成抒情的凭借。苗子先生用篆籀,写的只是一首随口拈来的绝句小诗。纵横挥扫的淋漓痛快和现代点泼派、行动派所追求的肢体腾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艺术史上从未有过这一种企图,在中国却有一个悠长的传统。
写文字而有画符号的神秘,画符号而有安排图案的美妙,安排图案而终含涉生命的沉吟与飞扬。我们沐浴在五千年历史长流中,也战栗在二十世纪之末烟尘的前沿。
一九八五年我在苗子先生家客厅壁上看到的只是二十八个汉字,而它们表现了中国人在书法中的艺术追求,浓缩了篆书的变迁史。这里反映出中国人集体的忧患意识和浪漫精神,也陈述了个人八十年、九十年生命的睿智与良知。悲欢的经历,通过操笔运墨的酣醉,画出一片诡奇的符志,留给未来,让它们“惨澹蟠穹苍”(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