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随佛教的诞生而产生,其主要构成形式为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
佛教石窟模仿寺院形式而建造,佛寺和石窟又都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因此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复杂与多样化的体系时,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发展。佛教艺术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涅盘之后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区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随之不断演变。
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作品,主要是佛教艺术,它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寺塔、石窟、佛画、藏经、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学(变文、宝卷等),种类繁多。佛教艺术这种舶来品,如今已汇合成华夏艺术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代佛教艺术"奕属品"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产生。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将佛陀以人像呈现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美术网 11-11 浏览